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7-05-25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与童真一起长大
Live life with innocence
昨天
在童联社,我们是孩子的老师
今天
在清华,我们是陈辉老师的学生
教育就是如此
不仅内容,连身份都会因缘而变
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
有没有师之名号
并不重要
教育不仅需要认真传承
更要勇于打破陈规陋法
这点在陈辉老师的艺术与教育上
一直秉承先行
陈辉
1959年生于安徽合肥
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太多的官方头衔无需一一列举
在这里
我们仅需知道
他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真正的师者!
生活中永远不乏舌灿莲花的演说家
却少有耐下性子默默付出的耕耘者
因为激昂浮华的表演好比可乐
气泡飞炸的确能让人瞬间清醒
却远不如一锅慢火熬炖的热羹
来得营养 来得绵长
陈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善于
小火煮大菜的艺术家
他的亲身经历足以告诉我们
当一位艺术家驻足于人生的无数个米字路口时
是如何做出
明知风险重重
却依旧追随初心的抉择
大学期间的陈辉老师(正中)与同班同学们
每个人都有过青春浪漫、风华正茂的岁月
然而理想再燃
也难抵现实的高压水枪…
所以陈辉老师毕业后
也尝试过以设计谋生
然而实在难以忍受
被甲方像操纵木偶一样
毫无意义地反复修改作品
以失去兴趣的自由
换取容易的生活
这样的代价太大
所以,放弃商业设计
重拾创作吧!
陈辉老师早期彩墨作品
早在90年代初
他的彩墨作品就已倍受艺术市场的热捧
但一个人若永远躲在舒适中
即便再富足
也终究丧失了
攀登的激情和探索的乐趣
艺术更是如此
你无法想象
变革
对于成熟艺术家而言风险有多大
失败率、损失比有多高
但是为了追求新的可能
谢绝一切彩墨订单
开始探索
立下宏愿的初始
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斗志昂扬
这是一场
孤独的持久战
不知道何时能赢
更不知道赢在哪里
于是
陈辉老师用了最简单的办法:
出门看看!
陈辉老师在大都会博物馆
从大都会到蓬皮杜
陈辉老师花了几年时间
几乎走遍了全世界所有著名的美术馆
这时他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
当传统的中国艺术作品和西方艺术作品
在同一个空间展出时
中国画往往会被颇具冲击力的西画
毫不留情地“吃掉”!
几乎80%的观者都会本能地忽略掉
“默不作声”的中国作品
陈辉老师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研习西方大师作品
这时陈辉老师才蓦然发觉
原来时代早已不是从前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
同样地
艺术作品的呈现和展示方式
也会随着现代人们的社会习惯而发生变化
古人的雅趣把玩的欣赏
早已远去
呼之欲出的
是鲜明的视觉效果
铿锵有力地带给每一位观者
真切又不同的内心与灵魂的碰撞!
陈辉老师一家三口在皖南
一次偶然的机会
陈辉老师去故乡安徽宏村考察
走进一间间老宅
斑驳的光线穿过湿润的空气
恍惚间
这些老宅曾经是否富丽堂皇
已不再重要
因为时间早已让一切变得温柔、淡然
徽派建筑的天井
如今,灵动的光影
却仿佛唤醒了儿时那个萌动的自己——
大门两侧讲授修身养性的对联
可能是最早咿呀学会的汉字
进出家门一定要先照照客厅中央的镜子
正衣冠、正身心
屋内摆放的精美瓷瓶再眼馋也绝不能亵玩
因为这是一家人对平安的期许
……
此时此地
所有的铅华都自动褪色
只留下了黑与白最纯粹的印迹
往事,如画
安徽承志堂
陈辉老师的代表作——
皖南文化系列作品
也由此发出了萌芽
陈辉老师在国外游历期间
接触了不同时代、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从17世纪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伦勃朗
对光影的独特展现
到日本国宝级艺术家东山魁夷
对灵谧的美妙诠释
《夜巡》 伦勃朗
《白马》 东山魁夷
陈辉老师不仅吸收了巨匠们的智慧
而且将这些宝贵经验重新糅合提炼
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实验再实验
最终以黑白水墨为媒介
创作出融贯东西、独树一帜的艺术作品!
《 堂前故影 》 参加第四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丰富遒劲的笔墨
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
通过强烈的西方视觉效果
展现出重新绽放的生命力!
《皖南印象之一》 浙江美术馆收藏
用创新的态度去传承
用实验的态度去创作
一直是陈辉老师以身作则教授学生的
“一定不能画得像我,
你们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要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重要的是你想表达什么,
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陈辉老师从不去“要求”学生
而是默默做表率
军人家庭出身的他
工作安排缜密,执行力强
每天早上七点
不论刮风下雨
陈辉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工作室
创作、教学、研讨……
日程安排紧凑而充实
有这样的一位导师
可能再怠惰的学生
也不好意思不努力了
陈辉老师工作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案头》
《往事如烟》
《晌午》
《 云破天隙映梯田 》
《 中华瓷韵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大气影像 》
《 恍若隔世 》
关于儿童美育,陈辉老师给出了他的看法:
1.童联社:如何引导孩子观察世界,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换?
陈辉:强调感受,因材施教,采用多角度立体观察方式,培养孩子对表现对象的全空间把握,融入通感教育,通过诗歌、音乐等跨界语言的配合,增强学生的感知力。不使用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另外,每个老师自身的修养高低、文化积淀、知识厚度、和解读方式都会对孩子有影响。
2.童联社:对于低龄的孩子,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启发他们去创作?
陈辉:一种方式是先有主题故事内容,根据内容进行图形制作。另一种方式是多采用偶发的图形训练,展开联想,因形布势,顺势形成完整的画面创作。
3.童联社:水墨的艺术方式能够很好地表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戏曲也是,那么用水墨表现戏曲文化的精髓是不是最佳绘画语言?
陈辉:用水墨来表现戏曲是很好的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再去表达,比如让学生观看戏曲,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脚本创作的意图,并亲自去学习戏曲独有的表演方式,有一个综合的学习体验,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4.童联社:以文配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的一大特色,您觉得该如何在课程中将绘画与诗词相融合?
陈辉:要注意诗词中的“隐喻”,也就是“藏”的东西,这是诗词的精髓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但对于学生我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解,让他们能有直观的感受。
5.童联社: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对象形文字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由来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您认为该如何进行甲骨文、象形文字的教学?
陈辉:象形文字是图跟字结合最紧密的一种语言,非常利于孩子们去理解。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局限于一个孤立的字形,而是要将字进行拆解去观察与理解。还要做“反字”的练习,这对学生“正负形”的理解以及逆向思维的训练都是很有好处的。
陈辉老师向童联社老师赠送签名画册
在陈辉老师的工作室
我们童联社与他畅谈了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
如此快乐
如此充实
又如此短暂甚至有些担心
会不会耽误了他繁忙的研究创作
然而陈辉老师的亲笔手书寄语打消了
我们的担忧
坚守艺术理想
探索多元的教学新思路
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现
以智慧打开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灵之窗
让他(她)们生活的更天真、更快乐
更阳光、更美好、更艺术……
童联社老师与陈辉老师合影
这段话
顿时也让我们童联社一行人的内心豁然清朗
这可能就是教育者们
最一致、最纯粹的
初心与共鸣吧
图/文: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