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石峰:雁荡写生随感

石峰:雁荡写生随感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8-09-18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雁荡写生随感

文 / 石峰


今年与雁荡山有缘。先是在纪念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大展上,饱餐先生笔墨中的雁荡山秀色;其后又随中国画学会“河山纪行—当代中国画名家画名山”系列活动(雁荡篇)深入雁荡山写生,在灵岩、方洞、大小龙湫之间,流连忘返,用心体会雁荡山之奇中秀,秀中险。


写生是中国山水画家念念在兹的生活体验,是融我入境,是心与造化的契合。荆浩有写松万本,范宽曾解衣盘礴于山林之中,石涛能搜尽奇峰打草稿,渐江曾数上黄山,黄宾虹入蜀雨夜看青城,才有了黑宾虹的浑厚与华滋。对我辈而言,前辈大师如雨中灵山,他们的笔墨体系与自然山水一起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宝库。先贤历历,写生是认识自然、深化笔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下,写生的目的,写生的手段,写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不明晰,导致了很多画家将写生当成了要么是浮皮潦草的游山,要么是以描摹物景表象为能事的庸手。


《北斗洞》   42 x 53cm.jpg

《北斗洞》   42 x 53cm


如何完成从写生到创作的转变,其中“由景入境”是关键。景是客观存在之“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外在形象;境是“象”,是你的心灵中孕育的“意象”,是大自然素材经过画家的思考、提炼,再经由个性的笔墨语言所形成的富有内涵和意绪的“境象”。


古人写生的目的是寻找创作的粉本。荆浩以太行洪谷为蓝本,写松万株,最终形成巍峨奇崛的典范式样,而董源巨然浸润江南烟雨中,找到了一种平淡天真、淡墨轻岚笔墨风格。


我一直强调写生要明确目的,带着问题深入到生活中,在与山川物景的契合中找到表现的语言。


《金带嶂》 42 x 53cm.jpg

《金带嶂》 42 x 53cm


潘天寿先生构图以“造险”与“奇崛”而著称,在美术馆中,面对先生气势撼人的佳构令人慨叹不已。只有走进了雁荡山,才能更真切地理解先生的作品之魂魄内涵。雁荡山不是高耸峻拔,而是平地弄险,它不是重峦叠嶂步步惊心,而是突兀耸立巨障如屏,一块石就是一座山,一座山就是一块巨石。方正、坚硬,如丰碑耸立,这就是雁荡山,也是潘天寿。所以,先生的构图真正得到了雁荡山的精髓。我们写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生动有致的物景,经过提炼完善,最终梳理成自己的笔墨语言。


写生要注重整体,亦要关照细节,意味之妙也往往在细节之中体现。潘天寿在构图上即讲究大势也注重细节,这都得益于他对雁荡山的深入理解与体悟。潘老写雁荡,题材一是巨石,二是野花,巨石与野花在色彩与视觉上,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刚与柔,虚与实,阴与阳,在这其中反复纠缠与互化。指墨笔触淋漓转折直下,生涩刚硬,变巨石之实而为虚,在巨石之侧之边角,细笔勾勒,小心谨慎收拾出自由烂漫生命力旺盛的山花,变虚为实。两种视觉意象,一种为刚,一种为韧,一种为大,一种为小,形成了一种互为支撑的微妙平衡。在线的运用上,潘先生运用巧妙的穿插、交叠、呼应、疏密等手法使画面丰富多姿。


《灵峯途中》  42 x 53cm.jpg

《灵峯途中》  42 x 53cm


写生稿之所以生动,第一就是构图生动,第二是细节富有意味。清初四王之画笔墨精妙,法度谨严,但不足之处就是构图僵化与模式化,不是构图不好,而是结构的千篇一律,太过雷同最终限制了自我情性的表达。


写生是从物景到画境的过程,由景融情,由情造境,是其中的关键。潘天寿为雁荡山代言,李可染也有雁荡写生名作问世。创作于1963年的《雁荡山》,就是他深入雁荡山写生之后的创作,也是独创“黑山水”探索期的核心作品。与潘天寿的近景山水融巨石与山花一体不同,可染先生用浑厚黑重的笔墨,融入了自己饱满的热情,将雁荡之雄转化为一种层层叠叠的笔墨。他说:师造化就是要把对象、把生活看做是你最好的老师,古人画画的笔法、墨法等等无一不来源于客观世界,要把客观世界看成是第一老师。可染先生身体力行,在写生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与山水对话的独有方式,只有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山水做到真正的融情,才能走出单纯“美景”的拘束,创造出富有诗意的画境。他在“对景创作”中把现实生活推进到艺术的境地,通过意境的体验与意匠的经营,并以久坐凝思寻求诗境,将写生山水转化为诗境。核心就在于由景融情,由情造境。


《燕荡山中》  42 x 53cm.jpg

《燕荡山中》  42 x 53cm


写生实际上是从“从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的过程。自元代入明之后,尤其是明末,山水绘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更注重笔墨情趣,而忽视了自然真趣,不再注重写生,而是注重笔墨的心性表现,这种影响在当下仍然存在。而另外一种,受到西画写生观的影响,虽然强调写生,但不懂中国山水写生的内涵,过分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在写生中不加入感受,不加入思考,虽画得很卖力,但画出来后不是“山水画”,而是“风景画”。为什么?一个角度画到底,角度成了透视关系,纯粹被物景束缚,自然画成了风景画,主观上的“我”根本没有在画中显现。


写生时,要多找角度,要会取舍,要多画构图。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要把不同角度的景色自然地融合到一起,看上去才层次丰富、生动有致。


山水画写生不是风景画写生,对于自然的观照,对于情境的掌握,对于诗境的刻画等等,中国写生有其独有的观照方式。李可染重视写生,并一直强调中国画的观察方法不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边走边看,焦点不确定。古人讲,“山行步步移,山行面面观”,要了解山的构造,这边看看,那边看看,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中国画这种透视方法叫散点透视。“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


《北斗洞》 138 x 70cm.jpg

《北斗洞》 138 x 70cm


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是学习研究山水画的核心方法。而对于掌握了基本笔墨语言的画家而言,写生是训练找到自我笔墨语言重要手段。写生是要解决问题的,要带着问题去写生。在真山真水中写生,你会忽然发现,临摹中学到的技法、学到的语汇,根本不够用,或者不知道如何用。这时候你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在临摹阶段掌握的笔墨能力和笔墨程式,在实际的写生中,再根据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笔性,逐步发生了变体,这种变体会让你兴奋,这其实就是你开始找到了自己与物象对话的方法和语言。这种变体,经过完善、固化之后,就会逐步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笔墨风格。


因此,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写生,要么构图,要么笔墨,要么造境。在写生中亦要多思考,要找到山水的规律,并把这种规律转化为你的笔墨语言。越负责的东西,越要用单纯来统一,比如用节奏。四王绘画,千山万壑,矾头层叠,其用山势韵律来统一,陆俨少受到启发,变脉络为节奏,通过富有节奏的笔势,创造出气格壮美的陆家山水样式。


总之,对于写生而言,要注意中国画写生观照方式与西方写生方法的异同。西方注重技与科学的层面,中国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心性的培养。中国画的写生还是要回归于重塑中国山水画的观照与表现的方式上来,在笔墨、意境的民族性、时代性中寻求个性的表达与发展。


2017.6 于国家博物馆


640.jpg

师造化——当代山水画写生创作转化研究展
主办单位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

承办单位
中国画美术馆
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
北京艺投文化

总策划
龙   瑞

总策展
袁学君

策展人
陈斐鹏    谢增杰

展览时间
2018年9月8日——9月15日

开幕式
2018年9月8日下午14:00

展览地点
中国画美术馆

参展画家

龙   瑞  姜宝林  赵振川  范   扬

林容生  方楚乔  许   俊  陈   航

张   捷  刘   罡  张桐瑀  袁学君

石   峰  黄智程  肖舜之  胡明德

张   东  曾三凯  程阳阳  王跃奎

姜   元  谢曙光  洪   潮  张建京

伦少雄  尤德民  杨   军  谢增杰

赖铁骢  周   燕  赵   森  张仓健

朱赓博  邱佳铭  安一辉  叶桂创

王   然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