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推开门,寻找清华「大先生」

推开门,寻找清华「大先生」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21-09-01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编者按


偌大的清华园里

星罗棋布着数以千计的教师办公室


这里是深耕科研的学术基地

也是从游导学的缁帷杏坛

这里见证着每位清华教师的筚路蓝缕

也承载着每段动人的师门故事


今天,让我们同研读间一道

共同探秘清华教授们的办公室

一瞥清华学者的书室雅趣

品味方寸天地间的乾坤之大


以下按教师年龄排序


一面蓝墙,一栋建筑,一种生活

王丽方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民革中央委员,国务院参事


「你们看这蓝色是不是挺‘凶’的?有看见的师兄喊了一声:‘清华最美办公室’。其实清华有不少办公室比这美多了,比如工字厅那中式古典院落,学堂、科学馆西式古典大楼都有很美的办公室。就连西体那个老楼二楼也有一个超美的办公室,可是没有引人关注。新区的现代建筑里,房间很单一,老师的办公室,一般也不这样瞎折腾。我呢,有时候要折腾一下。」


01.jpg


02.jpg


最近王老师有一个项目需要用色彩,她便网购了很多种色卡来研究,至少有五六千种颜色。她想琢磨怎么从色相、明度、饱和度等几个方向去设想项目建筑的颜色。有了一点了解后,就按捺不住想要玩儿色彩的心情,于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先做了一次实验。


建筑师往往对待色彩比较谨慎,这是因为建筑尺度体量很大,色彩很难像绘画那样保持精准,同时环境、天光等因素也存在很多变化。但是这一次,借着这一面不大的室内墙体,王老师想试试用“很凶”的色彩。


03.jpg


「我用的是很深的蓝色,一般房间大面积上色之后会变得很暗。之所以敢用是因为我的办公室很高,窗户既大又朝南,是一个又高又亮的空间,冬天光线可以照到室内很深的地方。买来深蓝涂料之后,我发现颜色太沉闷了,不诱人,于是又谨慎地调入了玫瑰红使它活泼起来。」


04.jpg


05.jpg


「我可能是清华唯一擦窗户的老师吧,擦完窗户之后,窗外的树景真的是漂亮极了。」王老师觉得,自己很有幸分到这样一间办公室,于是经常打扮它。以前的打扮是擦窗户,这次就是玩颜色。每年夏天,当王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把办公室的窗户擦亮,所有人都会被窗外的景致所惊艳,窗明几净,外面是大片的绿色。


刷完后心情大好,王老师笑着说,「第一天甚至不想干活,只想拍照、体验空间。第二天开始,心满意足地干活,工作效率也很高。」


06.JPG


「建筑师很忙,提高专业修养是一个无底洞,如果仅仅把建筑设计当做赚钱的工作,那就太辛苦了。」建筑在王老师的生活中占据了太多时间,因此她只能想办法把其它的事情简化。王老师认为,现在社会可做的事情太多,真正需要的是做减法,将不相关、不重要的事情坚决地砍掉,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它做到让大家都喜欢。


正像这间有着漂亮色彩的办公室,让同学们流连驻足;也像王老师所设计的清华附小,给孩子童年最美的回忆;还有年轻人喜爱的情人坡,也是王老师的杰作。


「建筑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科」王老师说。


结构有形、梦想无限

聂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焊接馆有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两个书柜、一张办公桌、一张大长桌,以及满墙的获奖证书静静地诉说着办公室主人的低调与不凡。


08.jpg


在聂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袋小模具,它的名字叫栓钉。普通的钢材和混凝土,只需要经由栓钉组合,就可以发挥出“1+1>2”的力学效果。30年前,正在攻读研究生的聂老师对当时国内外通行的技术产生了质疑,但是要解决一个重大技术难题谈何容易,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这个质疑一直伴随着聂老师。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抗拔不抗剪栓钉技术在它的脑海中产生,这个小小的栓钉,凝聚着聂老师30年来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探索和思考。


09.jpg


10.jpg


满墙的荣誉证书记载着聂建国老师的埋头耕耘和卓越成就,有作为工程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有五年才评选一次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对于聂老师而言,其中最为得意的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我自己想我还比较无愧于称号,为什么?我可能是清华比较用功的教授之一,来的比较早,走得比较晚,只要没出差都在办公室。」


11.jpg


12.jpg


“结构有形,梦想无限”是聂老师在2000年提出的理念。任何建筑结构都是由具体形状构成的,而有形的背后则是无穷的思考和无尽的创新。聂老师认为,不被具体形状束缚,多多思考,勇于创新,就会发现研究背后无止尽的乐趣和可能性。这八个字既是他对自己研究法门的总结,更是对自己和学生的劝勉与期待。


13.jpg


14.jpg


艺术,创作,生活

陈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水墨画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等收藏


陈辉老师是水墨画家,他的工作室也以黑白为框架,移步易景,随处点缀着绿植、谷穗、莲蓬,还有干枯的月季花,整个画面显得疏密有致,既不沉闷,也不冗杂。


15.jpg


16.jpg


在陈辉老师的工作室中,随处可见四面墙上悬挂的陈老师画作,有徽派建筑的白墙青瓦,也有室内一隅的光影交融,「我想在工作室里尽量营造一个小展厅,这样学生和朋友来可以欣赏作品,让来者的状态一下子就能进入到艺术的情境当中。」


17.jpg


18.jpg


陈老师认为,艺术创作的特点在于不能设置量化指标,而一定要在闲适、松弛的状态中才能有灵感的迸发,「所以我尽可能地让工作室成为一个温馨、闲适,又有艺术性的空间。」


为此,陈老师专门在工作室里开辟了一个茶歇的地方,用以读书茶叙。在老师的茶台上,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茶杯,陈辉老师会根据季节不同,自己调配不同的口味。


19.jpg


在工作室的入门处,悬挂着学生送给陈辉老师的礼物:用相框装裱起来的借书卡。这些卡片上记载的是陈辉老师80年代上大学时借书的记录,30年后,陈老师的学生又一次借到了同样的几本书,在书后的借书卡中发现了老师的名字,因此学生便把这几张借书卡扫描打印后用相框装裱起来,作为老师生日的贺礼,「时光和岁月全部浓缩在这一张纸上了」,陈老师不无感慨地说。


20.jpg


「艺术这个东西是慢慢养出来的,它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也不是一步一个台阶,它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味。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优长和特点,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审美格调和艺术品味,最终做出有自己风貌特点的作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要不断地向经典学习,向大师学习,向生活学习。」


21.jpg


22.jpg

*根据陈老师要求,本段图片以黑白形式呈现


任重而道远

雒建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国际摩擦学理事会执委,全球工学院长委员会(GEDC)执委


雒院士把他的办公室打理得井井有条,白板、书柜、书桌各安其分,各项功能随手可及,但在规矩的外表下却总能在细节处让人偶然发现房间主人的细心与温情,一如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摩擦学和“超滑”理论的严谨与巧思。


23.jpg


雒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不能因为学生承受不了就降低培养标准」「美国大学的科研强度比国内大多了」,「不放弃」「坚持下去」等语句也经常出现在他对学生的指导中。


24.jpg


在雒老师的白板上,张贴着学生给自己画的卡通画像,以及师生党员“互亮身份”信息卡;在雒老师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学生们的博士论文,和学生的博士论文获奖证书。有关学生们的东西,雒老师总会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这每一作品和荣誉背后的故事,雒老师仍然记忆犹新。


25.jpg


26.jpg


一次学术会议后,雒老师遇见自己多年好友叶迪生先生,叶先生送给了雒老师一副自己最近写成的书法作品,雒老师一看,大喜道,「你怎么知道我特别喜欢这首词。」原来这首「昨夜轻轻雪/今朝朗朗晴/乾坤生紫气/万象焕光明」是同为雒老师好友的王玉明院士所作,「这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27.jpg


借景入室,别有洞天

杨国华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WTO上诉仲裁员,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走进杨国华老师的办公室,第一印象便是书多。几面大大的落地式书柜,所有书籍皆按照种类和颜色整齐摆放,前方装饰着各不相同的小摆件,以及杨老师出席各大活动的台签。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还要数规模庞大的“彩虹墙”,杨老师将其谑称为自己办公室中的“拍照胜地”。


29.jpg


在这个精心布置的空间中,最让杨老师自豪的是进门左手边的两面书柜,「这些都是教育学相关的书,大概有120本。」杨老师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中学英语教师,正是这段经历,让他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现场,我更愿意做一个推荐者、一个促进者。」


31.jpg


32.jpg


杨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清华园第一导游”,这源于他所提出的“清华学”概念以及他所开设的“清华学”课程。每学期,杨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们走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建筑园林、到植被花卉,从当代设计、到名人故居——对于上过课的学生来说,清华园不再是4年匆匆而过的沉默空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33.jpg


34.jpg


窗外美景,也被搬进这间办公室中。七层的高度,让这里拥有极好的远眺视野。杨老师将我们引到窗边,「看看能看见什么?」暮色笼罩中,西山乌影环拥之处,是北大博雅塔清晰可辨的轮廓,与东边清华大礼堂的青色屋顶遥相呼应。「每当我在朋友圈发照片,立刻就有同学来问我机位在哪里呢!」杨老师带着自豪的神色说到。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纵横书海,矢志创新

陈劲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


作为创新领域的学者,陈老师酷爱阅读,并一直强调打破学科壁垒的阅读方式,从本专业领域的创新理论,到科学领域的生物基因、心理进化和人工智能算法,再到历史、艺术和传记文学,一座座书架好似音符,汇奏着探索人类文明砥砺前行、创新发展的盛大乐章。


39.jpg


40.jpg


「不同学科的组合和对人类社会演进规律的把握对于创新而言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必须去了解一些本源性的问题。因此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也需要注重研读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的书,比如我自己会阅读古生物学原理方面的书籍——我们的研究落脚点在于人类的未来,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人类的过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启发。」


陈劲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他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我个人比较推崇纵横读书的T型阅读形式,一个好的学者应该尽可能地广博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在有明确研究问题的情况下,再围绕一个领域进行深度阅读。」


41.jpg


42.jpg


陈劲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引导,他每个月会向团队里的学生推荐三到四本书,这其中既有专业研究领域的书籍,也有陈老师认为会对学生人生长远发展起到积极指向作用的篇目。陈老师认为,对于博士生而言,至少应保证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阅读量属于专业学科之外的领域,这样才能保持思维的活性。此外,陈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形成和把握自身的阅读节奏,达到阅读中“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形成阅读的张力。


43.jpg


44.jpg


正如老师案几前高挂的那幅书法作品——“创新无限”——我们感受到,在这浩瀚书海、广阔空间中传承着的,不仅是创新管理理论的知识,更是一位辛勤耕耘、因材施教者矢志创新的理念,和砥砺前行的热忱。


45.jpg


46.jpg


容纳历史,诗意栖居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清华落成不久的蒙民伟楼,是人文学院的所在地。走进学院大厅,走上电梯至四楼,一路向南,直至走廊中段的右手边,历史系教授倪玉平的办公室便坐落于此。从外面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办公室,里面却藏着充满惊喜与奇遇的洞天。正应了梁实秋的那句话:「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书房如其人,务实而不媚俗。这是一个诗意的洞天:满、叹、杂。


47.jpg


48.jpg


“满”,是这间办公室的第一个关键字。倪老师的办公室面积不满20平米,但却有大量藏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家里没有书房,把书都搬过来了。」


书籍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历史学专业著作、社科类书籍、自己写的书以及课外读物。数百本厚重的书籍,整齐摆放在书架上。


办公室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叹”。从青年时代做研究开始每天不松懈地工作,渐渐耕耘起一座知识的小山。成卷的手抄本、阅读的文摘卡,倪老师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在计算机尚未流行的年代,倪老师用手写的方式抄录所需的文献出处,挖掘可深入研究的重点,最终荟萃成学术突破的源头。


在倪老师的办公室里,书是主角,但并不是全部。


捕获.JPG


各种琳琅满目的物件有时候甚至比书本本身更夺人眼球。这就说到了办公室的第三个关键字,“杂”。从旅行时购买的石雕画到与研讨会同学们拍摄的合影,从做研究留下的手抄本到收藏的各版式书籍,这些都是倪老师珍爱的“藏品”。


「历史本来就是鲜活的,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历史,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历史。」


53.jpg


面对爆发的出版物,浩瀚的书海,倪老师认为,只有揪着自己的兴趣,与有限的精力时间严加选择,如此则可以集中心力,吸取真正名著的真知灼见,拓展胸襟,培养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海德格尔曾说道,“诗意地栖居”,用以倡导将现实生活诗意化,抵制现代科技对人个性的消抹。正如倪老师家中从未购置电视机、提倡带孩子沉浸在书海中一样,这间办公室或许正像是一个诗意的角落,既能让倪老师在知识与思想的广阔天地中漫游,也是他和学生们、孩子们沉浸阅读、自由分享的空间。


55.jpg


56.jpg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

安静的办公室里

是一位位清华学者大笔如椽

于方寸之间穷尽万物机理

洞悉宇宙浩渺

在荷花池旁

闲看花开落

漫随云卷舒


感谢建筑学院研团、机械系研团、经管学院研团、人文学院研团大力支持!

文字经受访者本人审订


采访|酒酿小圆子 大可 树枝 西音 无为 清芬小笼包 观天蛙 居居 lucky 澜生 北声 洛琳 伊心 是萱儿啊 滕腾 任水 阳镇 武瑞 浩浩

文字|鱼干老板 无为 lucky 树枝 居居 洛琳 伊心

摄影|清芬小笼包 居居 北声 是萱儿啊

编辑|鱼干老板 树枝

责编|锈尘 大可 树枝 酒酿小圆子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