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多元共态的命运共同体|公共艺术集体创作实践的清华模式

多元共态的命运共同体|公共艺术集体创作实践的清华模式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24-12-15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01.jpg

“多元共态”到场嘉宾与艺术家合影


2024年12月6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多元共态:全球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浪潮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创作总结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圆满举办。论坛分为四个精彩环节,涵盖艺术家导览、清华美院的集体创作传统、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项目的多元融合,以及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的圆桌对话。


出席本次论坛活动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教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健教授 ;景德镇陶瓷大学宋伟光教授;策展人、撰稿人段少锋;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世界美术》编辑赵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程向军教授、绘画系宋克教授、陈辉教授、顾黎明教授、丁荭副教授;雕塑系主任陈辉教授、马天羽教授;工艺美术系书记杨佩璋副教授;视觉传达系徐小鼎副教授;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宿志鹏等。


12日上午,“全球语境与在地创造: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导览”环节率先举办,参加本次活动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一行参观了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家公共艺术集体创作的作品。到场艺术家围绕自己的创作详细介绍了作品创作的理念和过程。


02.jpg

活动现场


在中心入口,首先由艺术家宋克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日月同辉》,他谈到《日月同辉》这个主题,它是借用一种自然现象,日月同辉它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和月亮绕着地球转,它有时候旋转的周期不同,所以就会出现日月同辉一个自然景观。在古人来讲,自然景观它是有一种吉祥的寓意,也是为了祝福美丽的厦门吉祥如意。


03.jpg

宋克介绍作品《日月同辉》


艺术家程向军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夏之梦》,他谈到从整个技法和材料上尽可能满足于近距离和远看大的效果,两个方面都要兼顾,从色调上也是要尽可能去契合室内的空间的色调。另外在肌理安排上也想从水波纹和鼓浪屿上的传统建筑,它能够形成比较厚重的,并且能够把厦门地方的文化特色能够精准的表现出来。


04.jpg

程向军介绍作品《夏之梦》


艺术家杨佩璋介绍了自己的作品《闽南人家》,这幅壁画主要是以闽南地区的大榕树、闽南的民居,还有白鹭这三种元素来去构成画面的,整个色调它是冷绿色调的。工艺上是用了铝粉上面的彩绘的技艺,包括白鹭也是直接画出来的,用刻线彩绘打磨这样的工艺来完成,也是表现一种比较祥和安静的一种传统的田园的生活。


05.jpg

杨佩璋介绍作品《闽南人家》


接下来艺术家付斌的作品《紫气东来》由宿志鹏代为讲解介绍,他谈到厦门本身就是一个多岛的城市,有很多漂亮的岛屿,所以也体现厦门地理地貌的一个特征,另外等于是两边的白鹭正好也做一个穿插,厦门也叫鹭岛。


06.jpg

嘉宾在付斌的作品《紫气东来》前合影


艺术家顾黎明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山水赋》,他谈到《观沧海》的两句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他把石云山绘到一起,蓝色用了克莱因蓝,艺术家在国外看到很多壁画,都是那种非常自由的风格,于是他想画自由的风格,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实验之后终于呈现出了理想中的《山水赋》。


07.jpg

顾黎明介绍作品《山水赋》


艺术家程向军讲解了崔彦伟的作品《日光岩》,他谈到从工艺上是以画为主,天空这一部分是用了多层次的摊涂,多种冷暖颜色混合,像早晨起来太阳还没出来的一个层次变化。从整个色调上也是在绿色和天空的亮色调里去找,这一套的做法也是现代漆画,艺术家们目前现在正在探索的一种模式,尽可能从色彩到肌理光泽,满足室内的陈设的需要。


08.jpg

嘉宾在崔彦伟的作品《日光岩》前合影


艺术家陈辉(绘画)介绍了自己的作品《武夷风光》,该作品用的是高温浮雕的一种烧制方法,这是厂家用的最新的一种工艺。当时做了五六种样子,陈辉教授说道:“我第一眼就看上了高温浮雕的样板,觉得比较新颖且肌理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和近距离与远距离观赏都有多变的视觉效果,它并不是那么刻板的完全按照水、树、石、山纹的肌理人为的固定描摹,因为特殊的工艺性,它有意想不到的随意性和制作性的充分结合与哑光材质的起伏感的区别,所以,在变化上有整体中的细节制作,又有细节中的整体效果,近距离比较耐看,远距离有画面的张力。”《武夷风光》这幅作品是武夷山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景点。陈辉教授以擅长的黑白水墨的表现方法,用山的厚重静止和水面的涟漪波动与山间的流云形成一种虚与实、厚与薄、层次与质感、流动与凝固的动静相生的画面气韵。构成一种意境悠远的诗情画意。画面呈现的是晨曦朝露的景象,这是一天的开始,寓意不断发展与生活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第三稿,最终被确定下来,以高温浮雕烧制来完成。


09.jpg

陈辉介绍作品《武夷风光》


艺术家鲁晓波讲解了自己的作品《烟雨清风云鹤》,他讲到原来想过画白鹭,因为白鹭是厦门的一个象征,后来想肯定有很多人画白鹭,所以想画丹顶鹤。其实丹顶鹤几乎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所有的美好的寓意都在丹顶鹤上面。厦门又是一个港口旅游城市,气候宜人,谁昨天听吴部长说是没有酷暑,也没有严寒,刚才说夏天还是蛮热。我来厦门的次数不少,但是没有深度的去游览,但我感觉想用一幅画面来把厦门的亚热带,海洋气候这样的一种感觉,它又是一个旅游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鹤其实也是对生态环境要求特别高,所以哪个地方如果是有大量的鹤出现的,一定是一个祥瑞之地,所以我想就用这么一种题材。画的形式是用的传统的水墨形式,这里面也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画鹤比较简约,把这种含蓄的层次感表现出来。


10.jpg

鲁晓波介绍作品《烟雨清风云鹤》


艺术家丁荭讲解了作品《门纳万倾涛》,她谈到浮雕的主体的立意还是面向未来,为厦门的建设者来给他们来处理一座纪念碑的立意,把新会展中心的大厝的曲线型的屋顶的元素和建筑工地的一些具象的视觉元素进行拼贴,然后提炼装饰画以后,具有现代风格的一种效果的重构,基本上是具有未来风格的一种立意,从构思上。作品上大家也能够看到,刚才曲线型的大厝屋顶的视觉元素,其实和我们中国的书法里边的横笔画,它也是有契合,横的这种笔画就有一点横陈万里的这种气象。


11.jpg

丁荭讲解作品《门纳万倾涛》


艺术家宿志鹏讲解了作品《厦庇五洲客》,他谈到这两组浮雕定义就是把它做成厦门城市建设者的一个纪念碑,两块浮雕一块是回顾历史,一块是面向未来。回顾历史的这一组里边,把厦门开埠以来最著名的这些建筑,都汇聚在了浮雕的内容里边,同时结合一些厦门当地特色的植物进行破解穿插,形成这样的一个画面效果。当地的老百姓来看的时候,像鹭江宾馆,包括这里边老的国贸大厦等等,都是厦门人心目中非常深的城市记忆,所以这一组基本上都是非常写实的,对应那一组面向未来相对来说是写虚的这样的一个情况。


12.jpg

宿志鹏讲解作品《厦庇五洲客》


雕塑家陈辉讲述了自己的作品《山高水长》,他讲到作品用镜面不锈钢表达山,云虚无缥缈的感觉就通过网格这种材料来体现,这样它既能把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另外一个可以穿透它的云层,能看到很远的一个地方,所以作为一个虚实的方式来表达,线条一个是那种自然的曲线,还有一个是水平的横线来体现山海山高水长那种特点。


13.jpg

嘉宾在陈辉(雕)的作品《山高水长》前合影


同时雕塑家陈辉还介绍了另外一件作品《万物》,这件作品用三个水滴来表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思,水滴汇入大海,上面用不锈钢的,底下有石头,在水滴上面有像未来、和平,还有共生的理念,还有01的数字的一些编码,象征我们当代的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这样的表达来体现万物的感觉。


14.jpg

陈辉讲解作品《万物》


最后艺术家徐小鼎介绍了自己的作品《和谐鹭岛》和《山水厦门》,从形态来看,艺术家选取了厦门地图,想要把公共艺术这种公共性和厦门本地的地域性产生联系。他认为厦门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城市,因此想用更多的这种色彩来表现厦门的一种活力,并且作品位置是处于廊道,大家在此可能更多的是走动而不是驻足,所以艺术家想用这种色彩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并且成为一个艺术性的,而且大家能够打卡的一个景点。


15.jpg

徐小鼎介绍作品《和谐鹭岛》《山水厦门》


因为工作原因,部分艺术家无法到达现场与嘉宾分享,他们的作品同样得到了到场嘉宾的好评和关注。


16.jpg

宿志鹏介绍作品《连通》


17.jpg

嘉宾于董书兵作品《命运》前合影


18.jpg

嘉宾于岳嵩作品《紫气金沙》前合影


19.jpg

嘉宾于罗幻作品《海洋》前合影


下午本次论坛的剩余三个单元如期举办,首先是名为“传承创新和集体共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集体创作传统”的论坛单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为1956 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院校,学院秉持为人民衣食住行服务的宗旨,开创并书写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成为多元艺术创新的先锋力量,是中国百年艺术与设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 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启了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的新格局。2021 年4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首站来到美术学院,参观了“实种实褎,实颖实栗”校庆特别展。总书记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院以“艺科融合”为重要发展理念和教育特色,助力国家形象塑造,参与国家重大艺术工程,致力于服务国家文化发展和城乡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正是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院传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团队为主体的创作团队与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合作进行了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集体创作,本项目覆盖了国际博览中心重要的公共区域,从室外公共艺术到室内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约二十件大型作品,涵盖了从架上绘画的公共艺术转换到大型公共雕塑等领域。本次公共艺术项目既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一次公共艺术实践探索,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共同协作和创作的集体呈现,这无疑也是对于清学院精神和传统的一次回望和践行。本论坛单元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宿志鹏主持。


20.jpg

宿志鹏主持“传承创新和集体共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集体创作传统”论坛单元


首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鲁晓波围绕清华美术学院的创作传统进行了深入的陈述和思考,并且就本次公共艺术创作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公共艺术是一个直接面向公众空间和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核心是社会和公众的互动,它不仅仅是一个审美的表达,更是公共空间对话和交流的一个平台,旨在影响和提升公众的文化意识和社会参与度,公共艺术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社会性,此外还要具有一种开放性,因为公共艺术是面向所有人。还有一个特征是互动性和在地性。在多样性层面,鲁晓波教授认为这次公共艺术形式的多样,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还使用了各种材料,20多幅(件)作品有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主题,有的是非常贴切扣到了地域文化。


21.jpg

鲁晓波做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马赛围绕着清华美术学院的公共艺术创作传统展开了自己的演讲,他高度肯定了本次公共艺术集体创作,目前清华正在展出的“从塞纳河到光华路”的展览讲述的是清华美院老先生从建院到弘扬发展的历程。由此马赛先生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精神传统。在谈及本次项目时,马赛教授认为本次的作品形式是非常多元的,材料各方面也都是非常多元的,充分体现了学院不管是教学,还是社会服务的特点。他还谈到中国美协刚刚成立了公共艺术专委会,从国家层面也是看到公共艺术在我们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它要发挥的重要的作用。我们一方面包括机场壁画等等,学院有这样的一个发展的文脉,另外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也在不断建立时代丰碑,包括在教学方面,怎么样能够把我们的这些老师们的创作的这种经历也好,一些这种思想也好在我们的教学当中能够更好的去进行传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块工作。


22.jpg

马赛做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授程向军围绕自己近年来的国家重点工程进行了演讲。在演讲开始程向军教授介绍了自己所经历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优良学术传统,他认为在今天清华美院具备了学术传统的优势,同时也赶上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节点。他还谈到公共艺术它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公开的而不是单独的艺术家的个性张扬的作品,它要经得起社会方方面面的检验,去解读,而且它能够具有一定的永恒性,所以在这个里面它具备了很多既要区别于单幅个人创作的意义。


23.jpg

程向军做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陈辉在主题演讲中谈到了集体创作作为清华美院的传统,他说到大型的公共艺术需要集体的力量,这恰恰是原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作的精神,包括机场壁画,后来世纪坛,中国党史展览馆公共艺术都体现出了这一点。而本次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公共艺术创作正体现了一种集体的力量,所有的一个大型的一些公共项目,它不是一个个人创作,它更多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因为它涉及到还不是说个人自己画张画,它还涉及到工程,还涉及到后面后续的很多事情,所以这就体现公共性的里头集环境交互,还有工程性相结合的,相融共通的一个艺术样式。


24.jpg

陈辉(雕)做主题演讲


随后策展人段少锋主持了本单元的下半场,他也对本次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的公共艺术项目进行了思考和陈述,他讲到,第一是全球在地,在厦门这样一个国际博览中心,来自清华美院的艺术家如何在一种全球化的经验结合了厦门在地性因素进行创作,第二是传统再造,本次项目带有一种中国传统再造的属性的公共艺术,第三是学院文脉,大家通过这个项目对于清华的学院的文脉有非常深入的理解,第四是集体排演,通过项目看到了清华美院不同专业之间是如何协作的,第五是美育共生,这就呼应了主题多元共态。


25.jpg

段少锋主持论坛“多元融合和共生场域:管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项目”与“理论研究对话创作实践:站在时代前沿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圆桌对话”单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陈辉谈到了自己对于从原来中央工艺美院到现在清华美院团队承传有序的整体风貌与装饰之风的发展脉络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他谈道:“第一点:审美视角下的一种大众化认同。它是被大众能接受的,起到审美价值的社会美育功能作用。第二点: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完美结合。这是从学院建院以来庞薰琹先生倡导的。在这一次作品当中能够很好的看到这一点。传中国的民族性与统西方的现代性,以一种构成主义的表现下所承载着彼此文脉与思想精神和艺术形式的结合。第三点:我们清华美院的优长是对平面语言的极度的敏感。所以,在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这些作品,在独立的空间里面,我们看到它形式的多元化,它对于不同语言的架控和它表现的手段的多样性。我觉得平面语言的多元化,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和优长。第四点:对于材料驾驭和他们的熟悉工艺的工匠精神,以及一丝不苟的追求艺术完美的卓越才能。”


26.jpg

陈辉(绘)做创作分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教授丁荭围绕《门纳万倾涛》这件创作的创作过程展开演讲,这件作品基本上从最初的一个创作思路上,还是延续了把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符号和我们的这种当代的一些科技元素,包括新时代整体的语境风貌相连接,它的基本的视觉元素是厦门会展中心大厝屋顶的曲线型建筑元素,这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元素,我们以一种现代一种构成的语言和具有未来主义风格的一种创作思路,把一些具象的和抽象的一些元素给它糅在一起,以具象形态里面也努力让它呈现一种抽象的审美样态。在整体的作品当中,我们也是要以这样一个作品来为厦门的建设者立一座纪念丰碑。学院从文脉的传承中,一直对于具有传统的美感元素是一直在不断的去探索,然后几代人也是在努力为这个方向来添砖加瓦的。


27.jpg

丁荭做创作分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宋克首先祝贺项目的圆满落成,他回想起一年半以前这个项目从无到有,一直到今天能够顺利落成,深深感慨各位艺术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随后宋克教授围绕自己的创作过程做了详细的陈述,《日月同辉》是一种吉祥的寓意,这里边它也是给美丽的厦门的美好祝愿和祝福,所以选择的是这个题材。这幅作品今年也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这个过程中,工作团队付出了很多,由此想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优秀的传统团队精神,这次得到体现。之后宋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珍藏的有关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和工作的老照片,其中分享了学院的精神传承和往事,他对于工艺美院传统深情的回望感染了到场嘉宾。


28.jpg

宋克做创作分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徐小鼎发表主题演讲。他对这次的公共艺术创作总结了四个关键词:色彩、造型、环境和文化。徐小鼎谈到了他对清华美院传统的理解,尤其是从他任教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出发,引申到关于媒介、图像和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考。而诸如机场壁画、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创作等项目的实践,既是清华美院学术思想的视觉呈现,也使得这种深厚的底蕴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延续,生生不息。


29.jpg

徐小鼎做创作分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书记、副教授杨佩璋谈到在漆画创作里面有三点,第一个在组长程向军老师的整体的把控下,程老师给了很多的指导,《闽南人家》稿子也是反复的去多次的进行了调整。还有在技术团队这方面的支持,团队技术业务都是非常熟练的,有程老师,还有技术公司的指导和配合,也是这幅壁画顺利完成的一个很好的保障。这次我们漆画组里面又融入了新的力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他们利用漆画材料进行创作,也对漆画发展也是支撑,也是一种新的力量的加入。最终本次艺术项目是清华美院的团队,清华美院的各位老师们留给厦门的一个非常珍贵的艺术财富。


30.jpg

杨佩璋做创作分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顾黎明深情的谈到:“我清华10年了,2014年来的,我原来在国美也是十几年,这两所学校都很适合我的艺术发展。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艺术追求的这种中西结合,从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融入现代的设计和现代的绘画的意味,这是一个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顾黎明教授回顾了自己近四十年在山水的中西文化探索,他如何围绕山水传统来做当代转换。他也谈到民俗文化在探索色域痕迹和呈现的历程,他在四十年中还研究了很多敦煌的色彩。本次创作的《山水赋》从构图关系来看有东汉时期的拓印开始的,画面里还有从米芾的绘画发展而来的传统山水符号。


31.jpg

顾黎明做创作分享


本次论坛的第三单元“多元融合和共生场域:管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当代公共艺术项目”中邀请了来自清华美院和其他美术学院的专家进行了讨论和对话。首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宋伟光总结了几方面,他认为:第一,今天也可以叫展览,多种视觉方法的汇合;第二种视觉方法是浮雕的,浮雕是介于绘画与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门类,之后他围绕本次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评论。此外他也谈到了公共艺术这一概念的演变,他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制约性的艺术,它受控制,受个体艺术经验与公共的限制。他还谈到公共艺术的性质带有激活空间,带有吸纳空间,甚至带有破坏空间的能量,而今天我们的公共艺术呈现在美丽的厦门,使大家感觉到我们的视觉能量是具有一种多元共生的形态,是在全球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32.jpg

宋伟光做主题评述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马天羽谈到公共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他认为每个社会的公众,每一个层面,每个人他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去创造公共艺术的价值呢?这个里面在当下和未来我们需要艺术的创新,同时我们还需要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教育创新,它是一场艺术家、决策者和公共文化福利受众的多项奔赴。公共艺术的价值,他认为是在行动中产生,在创新中建构发展,它需要时间的生长和检验。我们在公共艺术领域不仅有当下的创作,我们还有对公共艺术历史的研究。我们对历史的研究是我们追根溯源,我们当下的创作关注当代,我们是在凝心聚力,我们通过技术的创新和科技的融合,我们指向了未来。


33.jpg

马天羽做主题评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卲亦杨认为清华美院的传统有装饰和设计的历史,非常强调形式美感,包括形式主义。平面性也是工艺美院老师们非常关注的,平面性不仅是一个形式美感的问题,它还代表一种现代性的问题,形式美感有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此外这次展览也显示清华美院的一个集体的创造力。卲亦杨特别希望看到清华美术学院的艺术显示出非常强的创造力,不仅在公共艺术上,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延续过去的传统,而且创造更新的传统。艺术的创造力,可能创新性是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哪一种类型的艺术。


34.jpg

卲亦杨做主题评述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健谈到厦门对于公共艺术这一块就比较重视。他认为现有的公共艺术实际上是一个空间话语权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就是公共艺术它自己的几个层面,一个是对自然空间的话语权,在外面的公共雕塑就是大型的雕塑,当你的话语权要大于自然空间话语权的时候,就是你的作品在自然空间当中能够得到一个很大的凸显,否则会显得比较渺小。当然这个渺小不是形体的渺小,它是给我们那种艺术和这种视觉冲击力的这种渺小。他还认为在厦门,可能未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说要进一步的提取一些厦门的新的形象,不仅仅是鼓浪屿,不仅仅是郑成功,其实更多是体现厦门当地的这种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厦门的一种生活,将这种现实的生活与我们的公共艺术结合,可能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这种了解,或者对公共艺术的接受度和认知度会有一个进一步的提升。


35.jpg

张健做主题评述


最后,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炎发言的题目是《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维度》,探讨了国际视野下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首先公共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论,其中强调了公共领域的合理性争论和一致性意见。但在当代的公共领域中,这一看法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一致性意见的理想主义色彩、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区分,以及权力空间的问题等等。接着,通过结合具体的公共艺术作品案例分析,赵炎提出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可能会出现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是当代公共艺术从纪念性雕塑转向了一种景观式的呈现;第二个变化是对公共艺术的欣赏从观看转向了参与;第三个变化是创作方式从独立完成转向跨学科跨领域;最后是关于公共艺术形态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共存。


36.jpg

赵炎做主题评述


随后到场艺术家与理论家进行了对话交流,“理论研究对话创作实践:站在时代前沿的公共艺术创作方法圆桌对话”单元中大家围绕各自的观点各抒己见。最后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总结致辞,马赛感谢了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感谢与会者对与项目高度的肯定,同时从理论方面提供了支持工作,同时也肯定了本次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团队。


本次“多元共态:全球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浪潮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创作总结会”在厦门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本次集体创作过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同时也再一次凝聚了清华美院的艺术家力量,从创作实践,到公共展示,再到理论建设,厦门国际博览中心公共艺术的清华美院集体创作为探索学院在公共艺术创作领域的“清华模式”提供了建设性的和实质性的经验,此外从本次项目出发,对于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精神文脉的回溯,也进一步清晰了学院的历史和精神,为未来学院的集体创作进一步拓宽了可能性和发展路径。

37.jpg

编辑 | 段少锋 柴鑫萌

审核 | 宿志鹏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