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0-12-08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中国画有十分多样的装裱形式,如手卷、立轴、斗方、对幅、册页、屏条,等等。这些装裱形式是根据画家的构思以及与其相应的画面构图来设计的。装裱是传统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技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并形成约定俗成的规范。装裱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传统中国画表现手段和审美功能的丰富性,它们适应了人们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中观赏绘画作品的需要。
屏条又称条屏,画身狭长,常用四尺或五尺宣纸对开,装裱成屏条形式。屏条单独挂的称“条屏”,四幅并排悬挂的称“堂屏”或“四条屏”。画面内容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称为“四季屏”。四幅以上多至十四幅(均成双数)紧挂相连的,称为“通景屏”或“画屏”。在屏条的装裱形式中,“四条屏”最受人们欢迎,因为它装饰的用途比较广泛,表现的题材也较为自由。当今国画家们也多用这种形式进行创作,在许多重要的展览会上,常有优秀的“四条屏”作品展示。
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国韵文华书画院承办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的宗旨,是为了进一步弘扬“四条屏”这种传统的绘画形式,使之在当今社会承载新的题材内容和呈现新的表现语言,从而在当代人们文化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展览主事者的这一设想,得到许多艺术家的支持。从全国各地送来参选的作品超过千件,经过专家们认真评选出一百余件作品参展。参展作者均是在艺坛上有成就的、在屏条创作上积累了宝贵经验的艺术家。作品题材有人物、花鸟、山水,绘画语言有工笔、写意和亦工亦写,有的以水墨为主,有的墨色并举,有的色彩瑰丽……构思别出心裁,形式争奇斗艳,可以说是全国优秀“四条屏”绘画作品的大检阅。
“四条屏”中的每一幅因狭长的形状对画面的要求是严格的,画面中的图像必须与其适应,四幅之间也必须相互呼应。这一点既是对艺术家的“束缚”,又给他们提供了驰骋自己才能的空间。从这次参展作品看,凡有奇突构思和构图的,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因为“四条屏”一般悬挂在墙面上,或做成屏风置放在一定的空间,起装饰作用。它们给人们的第一观感很重要,对作品第一眼的好印象才能吸引人进一步去欣赏。构图的奇突与不凡之处,最重要的是四幅画面相互关系的妙巧结合。各幅画面的造型,包括笔墨、色彩以及块面结构要有内在联系,构图要有起伏。总之,“四条屏”创作如谱写一部乐曲,作者预先要有缜密的构思,才不会在整体布局上乱了分寸。
不过,以笔墨和宣纸为工具的中国画的神奇,常常靠创作者感性和灵性的发挥而获得。神来之笔往往常常在即兴中、在随意中、在偶然中出现。中国画诗性语言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因素,作者随着笔墨挥洒所产生的激情以及跟踪画面出现的偶然效果加以推波助澜,而引发出新的创造性可能,是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创作手段。当前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对此均有所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这在本次展览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反映,作品表现出更高的灵动感和韵味,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好趋势。
这次参展的许多“四条屏”作品还传达给我们另一个信息,即艺术家们对笔墨的作用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核心,它虽然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画面的意境服务的。如果仅仅把笔墨视作一种符号,它就只剩下形式符号的意义,便不能充分释放出它应有的效能。本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笔墨的精妙是为形神兼备地描写对象和为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即画面意境服务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高兴的。
祝“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