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5-11-04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袁运甫画展”展厅
袁运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也是公共艺术推动者和践行者。他的作品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等雄伟而庄严的殿堂;他的作品在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部等政府机构;他的作品在北京饭店、建国饭店、燕京饭店等著名宾馆;他的作品在首都机场、建国门地铁站、北京世界公园等众多公共空间;他的作品在北京、在香港、在南通、在武汉、在桂林等城市,遍及大江南北和海内外。
2015年11月3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袁运甫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袁运甫对艺术的看法】
袁运甫近照
袁运甫是当代公认的当之无愧的艺术大家。1949年,他从江苏南通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1956年后,他长期执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直至任教于今天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袁运甫从教六十年来,作为资深的美术教育家,他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教育理念,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建设和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艺术家,他打破了绘画、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将多种美术门类在文化上融汇、在创作上互通,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面貌,在多个领域卓然成家,影响广泛。
对于艺术创作,袁运甫认为,置身于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家,在自我心灵表现的同时,不应隔断了与时代、社会对话的基本联系点,在植根本源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不应“食古不化”,在接受外来艺术时不应“全盘西化”,而是应站在时代的、国际化的水平线上,以现代性的开放视野重估传统艺术、审视外来艺术,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精华,创造出适应新的伟大时代所需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创作出具有现代趣味而又不失东方情调的中国当代美术作品——此即是袁运甫的“第三条道路”。这不仅和他提倡的“大美术”的观念相呼应,更是他的自我期许,一直贯穿于他艺术实践和艺术修行的过程中。
2015年11月3日“袁运甫画展”新闻发布会在国博学术报告厅举行
2015年11月3日“袁运甫画展”开幕式在国博西大厅举行
【展览: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路】
本次展览既是对袁运甫六十年艺术实践的系统总结,又是其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不同于以往单个画种的展览,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展示袁运甫艺术创作成就的展览,可谓是洋洋大观,系统表现了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大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艺术成就的方方面面。
展品汇集了他艺术历程中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180余件,展览分为三个部分:
水粉画 水彩画 油画
1950年代,袁运甫开始早期的西画探索,他积极参悟西方浪漫主义、印象派、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机巧,其受益于光线色彩理论和结构表现等观念,旋即在创作中试图将中国传统重彩画、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观性色彩意识与西方印象派等客观化再现性的色彩概念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面貌在本次展览中的110余件水粉画、水彩画、油画展品均有所体现。
红岩村 纸本水粉 1973年作
晚霞中的芭蕉园 纸本水粉 1973年作
炼油厂高炉 纸本水粉 1974年作
永不熄灭的灯光 纸本水粉 1977年作
彩墨画 水墨画
袁运甫自幼接受过中国画训练,1960年代初期,视野的开阔和阅历的丰富使他产生在国画领域创新式研究的念头。他从研究绘画材料入手,进而在研究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等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把前期精研西方艺术得来的色彩认识融入到中国画创作,通过色彩冷暖及黑白灰、前中后等多个维度来丰富画面的深度层次,通过强化画面构成和造型结构来增强画面整体和谐感,通过笔墨的表现和处理来体现中国文化传承和积累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更有时代性和东方人文精神的现代中国画。本次展出的50余作品展现了袁运甫在中国画创作方面的探索成就。
珠峰南翼 纸本彩墨 94×189cm 1994年作
金碧大荷塘 纸本彩墨 103×300cm 2011年作
以壁画为主的公共艺术
在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袁运甫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身体力地行创作了大量优秀公共艺术作品。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他参与或主持了多家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壁画和公共艺术设计,以及地铁站、公园、大学等众多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创作。这方面的代表作正如前文所述,本次展览展出了部分人们鲜为人知的壁画和公共艺术创作的手稿,能够让公众部分地了解这些著名作品创作的过程。
《智慧之光》壁画设计稿
袁运甫画展 · 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