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江门融和”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江门融和”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1-07-16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堪称我市近年来举办的最高层次美术展览。

 

《情随湘水》、《牧童》、《俏不争春》等162件中国人物画精品力作悉数亮相;王辅民、王新伦、郭东健等12位美术大师云集市美术馆。

 

2011年7月16日,“江门融和”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师生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仪式,在江门美术馆隆重举行。冯远工作室的12名画家,市领导、艺术爱好者出席了开幕式。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聂党权、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廖曙晖发表了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向开幕式发来了贺信。据悉,此次展览作品出自中国美术界领军人物之手笔,展出规模还是作品水平,堪称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最高层次的一次美术展览,它对于提高基层广大美术爱好者的欣赏水平,普及高层次的美术观念和表现技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开幕式上,冯远在贺信中表示,“经过一年的学习,10位同学又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他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的骨干力量和精英翘楚,此次展览,将向江门的各界朋友展示他们的才华与艺术成果。江门是珠江三角洲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遗存、具有创新活力的现代城市。这里的侨乡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新兴的城市文明更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里,将成为艺术家深入生活的基地。”

 

据了解,本次展览缘自今年3月,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画家“江门•融和”艺术采风团一行11人,在我市进行为期5天的采风创作活动,先后前往陈白沙纪念馆、新会葵博园等地采风,并进行写生,因此,在展出的100多幅作品中,就有采风时画家们有感而发创作的侨乡题材作品。

 

此次展览,以中国人物画为主,题材包括:少女系列、侨乡风情、西部人物等题材。本次作品无论在反映时代风貌、人物精神状态,还是写意造型、笔墨技艺等方面均为国家最高水平,成为我市近年来主办的以中国人物画最高水平的画展。(文/陈雪颖)

 

昨日上午开幕的“‘江门融和’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师生作品展”中,周一新创作的一幅《陈白沙先生小像》令人印象深刻。他到底是如何解读陈白沙的?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意”四者结合

 

记者:画展中有一幅您创作的《陈白沙先生小像》,不仅将一代岭南大儒的形象进行了重新塑像,而且还将白沙先生著名的《戒懒文》写在旁边,您对陈白沙是如何理解的?

周一新:我以前知道陈白沙先生是明代大儒,有一首《戒懒文》,是他教诲弟子时创作的,但真不知道他是江门人。在江门采风期间,去看陈白沙故里时我很感慨,当时就确定了回去要画一幅白沙先生小像。创作的时候,虽然画幅不大,但我还是花了一些时间看陈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迹等资料,尤其脸部的刻画我下了一些功夫,在表现的形式上,我采用的是明清人写真术这种形式来表现,我想画出一位堂堂正气、满腹学养的七十几岁老者的形象,至于画没画出来就要看观者对我的评价了。

 

记者:在浏览您的画作时,我发现您比较喜欢传统人物、尤其是一些神话人物创作,为什么?

周一新:中国传统人物画在神话人物方面表现得比较充分,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一般在表现神话人物时其实都是宗教题材,以前我们总把宗教当成迷信,其实宗教中的绘画也属于艺术领域中的一部分。我画这个主要是一个向传统学习的过程,无论是技法、意境都在向传统绘画借鉴。

 

记者:您的每一个人物画旁边都会配一些诗?

周一新:这个诗有时候不完全是为了给画做注解,实际上从形式上看它也比较美。中国画讲究“诗书画意”四者结合,这种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感,这种形式美感也只有中国画才有,西方的绘画作品上除了作者签名,一般不会有大段的题字。

 

“传统”都是古人优秀智慧的结晶

 

记者:是不是只有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了我们的精神到底来自于哪里,才能更准确地描绘现代人的心理、形象变化?

周一新:对,你说的非常对,情感的依托主要是依靠我们的传统。“传统”到了今天,我们不必要对它指手画脚,不是好的东西很难留得下来,我们既不低估自己的智商,就不要怀疑古人的智商,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传统就是优秀的一辈辈人的智慧的结晶,不好的东西早被淘汰了。

 

记者:在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有没有自己的解读和创作在里面?

周一新:以钟馗为例,从古到今,只要是画家,估计都画过这个题材。我在画的过程中,对钟馗这个形象及故事了解的比较多一些,实际上,现在也有一些人画钟馗,从画面上就能感觉出他对这个人物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认为,每一个神话人物,都寄托了很多我们中国人民的情感在里面,为什么这个人物能在人们心中有这么大的分量,就证明他跟中华文化有着很根深蒂固的渊源,所以才代代相传,到现在还在不停地画。

 

(杨慧敏)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