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新动态 > “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获圆满成功

“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获圆满成功

编辑:北京小小发布日期:2013-11-14来源:北京小小艺术网

画家萧和与夫人杨金平在画展上.jpg

画家萧和与夫人杨金平在画展上


周学.jpg

周学


章剑华.jpg

章剑华


王慧芬.jpg

王慧芬


高云.jpg

高云


郑重阳.jpg

郑重阳


画家萧和与嘉宾们合影.jpg

画家萧和与嘉宾们合影


在研讨会上合影1.jpg 在研讨会上合影2.jpg


在研讨会上合影3.jpg 展厅一角.jpg


萧和艺术的衍生品展示.jpg

萧和艺术的衍生品展示


青花系列—浔阳遗韵 68cm×68cm 2012年作.jpg

青花系列—浔阳遗韵 68cm×68cm 2012年作


清末民初掠影—夕阳山外山 68cm×68cm 2013年作.jpg

清末民初掠影—夕阳山外山 68cm×68cm 2013年作


11月9日下午,来自艺术界的全国各地的朋友,相聚在古都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共同参加“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开幕式。120余幅萧和近年来创作的人物画精品和观众见面。众多国家、省、市领导人,艺术家、文化名人,萧和先生的母校南京市第一中学的领导和北京、广州、长沙、无锡、南京等地著名的企业家们、艺术爱好者们,和来自扬州的亲友团共近千人出席了开幕式。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由著名主持人南京电视台周学主持,开幕式在江南女子有声有色的轻歌曼舞中拉开帷幕。众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高度评价。


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剑华着重谈了萧和作品的“和谐之美”。他说:“萧和先生是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物画家。他的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赏析,而我今天取其名,从一个"和"字入手,着重谈谈萧和作品的"和谐之美"。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精华。我们都去过北京的故宫,里面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就是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保和"就是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和谐。这里涵盖了和谐的全部意义。和谐,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社会理想和人生哲学,而且也是艺术表达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之美是作者和作品必须实现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只有充满"和谐之美"的书画作品,才能达到崇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萧和先生的作品的一大特质,正是从主题到形式、从笔墨到意境,营造出一派和谐之美。


从主题来看,萧和先生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取材于屈原《九歌》的《山鬼》,以及童趣系列的童年趣事,前者将女神山鬼置身于山水环境和热带植被之中,后者让人沉浸于对单纯、友爱、善良的追忆和向往之中。


从形式来看,萧和先生的许多作品,在布局、色彩上达到高度和谐,尤其是他最富创意的青花系列,将青花瓷器之美、人物神韵之美、水墨青白之美,融合为一体,把传统文化中单纯明净的和谐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从意境来看,萧和先生的许多作品,取材于日常风俗场景,发现感人的生活细节,采用写实与写意、中画与西画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平和清雅之情趣,又有光鲜鲜明之质感,把人们带进悠远和美的精神世界。


古人云: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我们从萧和作品中领略和享受了温馨的"和谐之美"。我们也衷心希望萧和先生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更多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优秀作品,谱写出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书画艺术新篇章。”


江苏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慧芬代表江苏省文联对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她说:“我与萧和先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对他的艺术与为人非常熟悉。萧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深受父兄影响,又师从金陵画派名家亚明先生,浓厚的艺术成长环境赋予了他非凡的文化气质和聪颖的艺术天资。同时,萧和对艺术的执著和勤奋在画界也是有口皆碑。几十年来,他远离浮躁、不计甘苦,潜心绘画、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实力,在江苏乃至全国画坛上自成一家,独树一帜。


人物画创作是萧和一直坚守和不断创新的重要题材,他在这一领域表现出超群的艺术定力和创造力。这次人物画艺术展,集中展出了萧和"青花系列"、"民国系列"、"童趣图系列"、"新疆写生采风"等系列的人物画作品百余幅,或描摹典雅素洁的青花人物风韵,或状写清末民国初的历史人物风情,或抓取蓬头稚子的童趣人物风味,或描画边疆民族的地域人物风光,题材广泛,眼光独特,充分体现出艺术家回归人本、关注人性的人文情怀和艺术自觉。


萧和的画是美的。这种美一方面来自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善于从普通人物中发现美的事件和美的情节,并运用美的笔墨语言,书写典雅含蓄、意趣和美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更来自他对内心的专注,对外界浮躁气息的拒绝,这种执著的坚守和内在的宁静使他的画在雅致中蕴含一份洒脱,温和中透出一种风骨,随意率性,清润明丽,洋溢着风流潇洒的文人气息,给人以温文清雅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愉悦。


伏久者必高飞。萧和先生凭借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自觉的文化担当,外练技艺,内修性情,一定会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我们也祝愿萧和先生的艺术创作更加精彩,艺术人生更加绚烂!”


作为同道,著名画家、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对萧和的艺术成就作了高度评价:“今天是个好日子,友人相聚,文人雅集,大家都是被萧和先生的艺术吸引而来。


萧和先生是著名的中国画人物画家。人物画比较山水画和花鸟画,要难画得多,《论画》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人物画之难,难在格体精微,要清新精到,难在笔无妄下,要笔笔合理,难在迁想妙得,要形神兼备。画人物,太拘泥于形似,则会失之神韵;不注重形似,则曲云神似又无立足之本。要做到形似神足,穷理尽性,还能笔精墨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此,要画好人物画,不经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包括古代人文画在内的非专业画家,以及退休后学画的老同志们尽管可以画得一手精妙的山水或者花鸟,却绝少有画好人物的。


萧和先生则是当代人物画高手。他的画讲究而精致,有着一股清新之气。其精准的造型,洗练的线条,素雅的色调,加上活泼泼的动态,一扫那种古人就容易生出的概念化的、陈式化的陈旧气息,可谓"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古画品录》中评价顾恺之的画:"格体精微,笔无妄下"。我以为,这八个字,是很难做到的,因而也是极高的褒奖。显然,萧和先生做到了,我深为他感到高兴。


我一向认定人品决定画品。人品并非指人的好坏,而是指人的品位和格调的高低。人雅,画则雅;人俗,画则俗;人拘谨,画则刻板;人洒脱,画则飘逸。李苦禅由是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品。"


我与萧和先生相识已久,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颇具古代才子风范的画家。他温文尔雅,但酒后的一时豪情快语,却也尽显潇洒倜傥;他低调谦和,但遇到不搭调的庸人俗事,又会不留情面地拒人千里之外。"画如其人",因此萧和先生的画,在雅致中有着一份洒脱,温和中透出一种风骨,虽随意率性却又不失法度。


我相信,凭借萧和先生的学养和功力,他的艺术建树必将会更崇高更伟大!”


国台办综合局局长郑重阳宣读了海协会原会长陈云林先生的贺电:


萧和先生惠鉴:


春风不老,清溪长流,欣闻“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隆重举行,特致贺忱。


雅墨风华,见慧心之明悟。深思巨制,流国风之畅抒。十数年间,先生孤笔硬绘,墨开金陵画派新面,笔绘民族历史沧桑,为中华人物画贡献出画风独特、意念深邃的艺术珍品。气象恢然,声著两岸。


值此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之际,祝先生艺术生命永远年轻!


专贺


遥祝“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圆满成功!


陈云林庄启


2013年11月1日


美国、新加坡等地也发来了贺信。


最后,画家萧和致答谢辞:“今天我的个人画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终于开幕了。尽管准备时间不短,事到临时依然仓促,留下不少遗憾,请大家包涵。


站在台上心情的激动难以言表,真诚地感谢全场的每一位来宾,谢谢你们的支持与鼓励!特别要提的是黄孟复主席,在百忙中专程从北京赶来,让我激动不已。其他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主持人已经介绍过了,我就不再重复,我只能在这里一并向大家表示最由衷的谢意!


有人问到,雪泥鸿爪是什么意思。这四个字源于苏东坡的诗词,是指人生如同天上飞过的鸿雁,有时会在雪地上留下它的痕迹。人活在世上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作为画家我只有绘画作品留给社会,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像鸿雁一样留下那么微不足道的一点印痕。


对于今天的画展,感想很多,我不善于表达,只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久违的感动。正所谓岁月无痕,年逾花甲的我,这样的亮相不止一次,但一次比一次小心翼翼,也一次比一次感动。当我走过那些风雨,经过四季轮回之后无不为身处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伟大时代所感动;无不为独坐高楼、徜徉于笔墨世界的自由和宽松感动;无不为培养、支持和关心我的师长、同道及家人的那份温暖所感动。尤其今天大家从四面八方,在百忙之中来为我捧场、帮我指正,我打内心表示深深的谢意。我相信大家的这份热情,是给我的力量和底气,一定会勉励我在日后的创作中不断精进,尽其所能地奉献新的作品,呈现新的面貌。


一个画家的成功离开家庭与师长是很难想象的。我想再多说两句话,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一个尽管不富裕但却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感谢我的哥哥萧平,他对我从小以来的帮助督促和提携;感谢我的老师亚明先生,给了我在绘画认识上的高起点;感谢我的太太杨金平女士,没有她倾尽心血的付出,这些创作与展出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句话,不变的探求。我是一个画家,除了画画基本上没有其他长处,而且也仅局限于人物画,虽然山水、花鸟也有涉足,那也只是为人物画服务的。


我并不反对或者说我也欣赏当下眼花缭乱的画派、画风。人各有志,我没有在绘画形式上做太多的文章,只想把有限的能量、有限的积累作用在人物画的内涵营构上,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


绘画本身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孔夫子讲"学为己"这是没有问题的。但画也是要给人看的,它也要走进寻常百姓的家,这就有一个受众问题,有一个传递什么样的文化符号问题。早在一千多年前,绘画就被定位成"成人伦,助教化"的功能。说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画家要有思想,作品要有内涵。尤其是人物画家,应有社会的担当,要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我画佛教题材是有感于佛家对于社会道德、劝人行善、反对暴力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虎溪三笑》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三大教种和而不同,教异而能和谐相融,对于当今的社会也有积极意义;《童趣图》则针对当今电子游戏泛滥而提出的有益的生活方式;《青花》则剖析了长期来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倾向,发掘了青花的永恒魅力;《新疆采风》则想让人们看到维吾尔民族绝大多数人善良友好的本质和对生活中美的追求。


第三句话,未了的情结。我这样的年纪,从绘画角度讲,还有很多事可以做,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拓展。这些年我给自己一个比较大的命题。我是石头城边、秦淮河畔、钟山脚下长成的,这块神奇的土地滋养着我、成就了我。我要为它浓墨重彩,那么要渲染什么呢?我开始思考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而且是最深刻的那一段。于是我投入到这个城市历史印记的追寻之中。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见证了它曾经的轰轰烈烈,它的轰轰烈烈正处于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上。所以这段历史记忆本是中国记忆。在这段特殊的岁月里,历史人物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仁人志士对救亡之路的探索,市井百姓对生存安宁的渴望,成就了它的特殊性和厚重感。这当中沉淀下来的各式人物对真理的信仰,对时局的关切,对环境的自适,凸现了一种文化的觉醒和文化的力量。这当中有西风东渐的碰撞与包容,有抗争与生存的激烈与淡定,有传统与现代的革故鼎新,进而形成了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和光同尘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复兴时代,在涅槃和重生的奋发旅程中,一定需要这种文化坚守和文化回归,进而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为此,我开始了新的文化之旅,我的画笔将深深地嵌入其中。当然这种大胆尝试和实践,还需要更为成熟的思考和有机的整合,还需要时代精神的契合,与当代文化的融通。这次展览中,近20幅这样的画作,只是一个局部的、零碎的表达,是整个构想的一个序幕,我倾心于斯,就是想以一己之绵薄之力,为这个时代、为这段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一些精神符号。我衷心期待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宝贵意见,送我更多的真知灼见,包括对全部画展,我同样求教于诸方家。”


画展结束后,著名美术评论家、画家、学者参加了主持了“雪泥鸿爪—萧和人物画艺术展”研讨会。刘伟冬、左庄伟、萧平、张友宪、晏明、聂危谷、樊波、徐建明、张兴来、魏菖见、王野翔、顾伟玺等先后作了精彩的发言。与会者各自从不同角度评价了观看此次画展的感受以及萧和先生的艺术成就。


他们认为:首先在布展上,展览布置得非常精美,非常精心,是对观众尊重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第一印象是非常美好的。


从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来说,萧和先生具备了高度、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有工笔的、有写意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中虽然呈现的是工笔的形态,但非常有写意性,难能可贵。通过萧和的作品体现出来的气息、格调,能反映出他的传统修养非常深厚,他对传统有着深厚的研究和传承。


他的线条组织能力非常强,行云流水,古代的十八描运用得非常到位,而且配景也画得非常到位。


另外,在中国画呈多元发展的现在。萧和的作品还能够保持中国画原有的一个风貌,一个传统的精髓,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


萧和的作品在中国画的意境、情致的挖掘方面,他是下了很大功夫。无论是对清末还是民国初年的把握,理解是内在的,有一种时代感,还有一种亲切感。在当下人物画中来比较的话,他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萧和的兄长萧平先生在研讨会上深情地回忆了萧和几十年来的艺术成长道路,让大家感受到浓浓的亲情。画家萧和表示,大家的讲话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会好好地做下去,回报大家。


另悉,11月13日李岚清先生打电话给萧和对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


祝萧和的艺术长青!


文/应稼昌 倪洁 摄影/王金城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最新资讯